WEFV2626EFCEYYYB15VEF

 

內容簡介

  本書綜述西元1500年以來英、法、西班牙等國的盛衰興亡,並且分析1945年以來世界局勢的發展變化,同時預測了未來世界的趨勢。作者指出,美蘇兩強走向衰落是無可免的,世界已進入多元權力時代;美國、蘇聯、西歐、日本和中國將稱雄於世。列強的地位取決於經濟發展、政治改革和軍事戰略,關鍵在於執政者的智慧、經驗和能力。

  本書主要探討戰略與經濟的相互影響,分三個時期討論:前工業社會、工業時代,以及現代和未來。全書告訴讀者的是對國家權力的珍惜與善加利用。但是,世界霸權興衰的歷史絕不會到此結束。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


  一九四五年生於英格蘭北部,泰恩河畔的瓦爾森城。他就讀於紐加塞大學歷史系,以極優異的成畢業;後來取得牛津大學博士學位。
  
  甘迺迪教授曾在歐洲和北美許多地方作研究及講學。他現在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的特別會員。他曾擔任過「馮堡德基金會」的客座會員。一九八三年,他轉到耶魯大學教授歷史,主講當代戰略與國際事務。
 

目錄

前言

第一篇:前工業社會的戰略與經濟
第一章 西方的興起
第二章 哈布斯堡家族爭霸史:一五一九─一六五九
第三章 財政、地理和戰爭的勝利:一六六○─一八一五

第二篇:工業時代的戰略與經濟
第四章 工業化與全球均勢的變遷:一八一五─一八八五
第五章 兩極世界的來臨與「中等強國」的危機(一):一八八五─一九一八
第六章 兩極世界的來臨與「中等強國」的危機(二):一九一九─一九四二

第三篇:現代和未來的戰略與經濟
第七章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遷:一九四三─一九八○
第八章 邁向二十一世紀

結語
 



  本書論述近五個世紀(後文藝復興)以來世界列強的滄海桑田、興亡盛衰。無可避免地,本書將以大量篇幅來討論戰爭,尤其是列強間進行的聯盟戰爭,因為這些戰爭對國際秩序有重大影響,但本書並不全然是一部軍事史。本書還追溯了一五○○年以來全球經濟均勢發生的變遷,但本書亦不是一部經濟史。本書旨在研討國際體系中的主要國家,在勵精圖治與富國強邦的過程中,經濟與戰略之間的互動關係。

  因此,正如本書的副題所示,書中的「軍事衝突」總是與「經濟變遷」相提並論。在這個期間,任何強權的偉大功績或者分崩離析,不但是其軍隊長期作戰的結果,而且也是這個國家能否在戰時有效利用本國經濟資源的結果。從更長遠的觀點看,這也是在戰爭爆發前數十年間這個國家與其他主要國家經濟實力相對變遷的結果。因此,研究和平時期一個強權國家地位的不斷改變,與研究它在戰爭時期的戰略戰術同等重要。

  我們的觀點將在正文中詳細闡述,此處先概述如下:

  各主要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相對實力,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主要是由於不同國家社會發展速度的不平衡,及有些國家獲得科技和組織上的突破所致。例如,一五○○年之後出現的遠洋軍艦和大西洋貿易的繁榮就使歐洲各國的受益程度呈現極大差異。同樣地,後來發明的蒸汽動力及其依賴的煤鐵資源,大幅度提高了一些國家的相對國力,因而削弱了另一些國家的相對國力。一旦國家的生產力提高之後,便能夠在平時大規模擴充軍備,而在戰時維持和滿足龐大陸海軍的需求。

  雖然這似乎有赤裸裸的重商主義味道,但是財富必須靠軍事力量來襯托,而要獲得及捍衛財富則非軍事力量莫屬。然而,一個國家如果將過多的資源用於軍事目的,而不是用於創造財富,那終將耗虛國力。同樣地,如果一個國家在戰略上擴張過度(如征服過多的領土或發動代價高昂的戰爭),結果也可能適得其反,得不償失。如果它的經濟正處在衰退時期,那麼它更會進退維谷。自從十六世紀西歐興起以來,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和當前的美國等強權體系頭號國家興衰史顯示,從長遠看,一個國家的生產力、開闢財源的能力和軍事力量之間有一種內在的相互關係。

  本書各章論述的「霸權興衰」史,可簡述如下:第一章檢視了一五○○年前後的世界形勢,並分析了當時世界「權力中心」──明代中國、鄂圖曼帝國及其在印度的旁系(蒙兀兒帝國)、俄羅斯、幕府時期的日本以及中歐諸國──的優勢和弱點。十六世紀初,中歐諸國尚未露出將脫穎而出的明顯跡象。但是,有些東方帝國雖然貌似強大,但它們都深受中央集權制度之害。在這種制度下,國家強制其國民在宗教信仰、商業活動,甚至武器發展都要保持整齊劃一。歐洲由於沒有這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機關,而且各城邦和公國衝突頻仍、烽火不斷,所以人們一直在追求軍事改革。這種軍事改革又與當時出現的新科技和商業升級相互激盪,共同推動發展。歐洲社會改革的阻力較小,因此它們的經濟成長迅速,軍事效能大幅提昇。隨著時間的推進,歐洲的發展很快便凌駕世界其他地區。

  科技的日新月異和軍事的競爭性,這雙重的動力加上慣有的推擠爭佔和各顯神通的方式,雖然推動著歐洲各國向前發展,但是在這些互相競爭的國家中總會有一個國家因為獲得了充足的資源而超過其他國家,進而稱霸歐洲大陸。在一五○○年以後的一個半世紀中,西班牙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企圖達到的正是這個目標。第二章闡述的就是其他歐洲國家遏制哈布斯堡家族稱霸的種種努力。與本書的其他各章一樣,本章詳析了當時列強的相對優勢和弱點。讀者可以在影響整個西方社會的經濟和科技變遷之大背景下,更清楚地理解這個時期許多戰爭的結局。本章的主題是,雖然哈布斯堡的君主擁有豐富的資源,但由於他們窮兵黷武,連年征伐,戰線過長,最後,龐大的軍事支出終於使其日益衰弱的經濟基礎不勝負荷。在這些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其他歐洲國家的損失雖然也很慘重,但它們在維持物質資源與軍事力量的平衡方面卻比哈布斯堡帝國略勝一籌。

  第三章討論一六六○年至一八一五年間的列強之爭。在此紛爭擾攘的時期,西班牙和荷蘭等一級強國逐漸淪為二流國家,而法國、英國、俄國、奧地利和普魯士等五大國則逐漸崛起,主宰了十八世紀歐洲的外交和戰爭。她們忙於展開一連串的聯盟戰爭,但也因走馬換盟國而功敗垂成。在這一時期,路易十四和拿破崙的法國好幾次離歐洲霸主的寶座僅一步之遙,但每次都被其他列強的聯盟所阻擋。由於到了十八世紀初,常備軍隊和艦隊的開銷已迅速膨脹,因此,能夠建立先進的銀行和信貸體系的國家(如英國)較之金融體系落後的國家,擁有許多優勢。但是,地理位置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為什麼俄國和英國這兩個「邊陲」國家,在一八一五年後越來越重要的原因。兩國既可介入中西歐的戰爭,同時又不必擔心戰火燒及自身。在十八世紀中,兩國於維持歐陸均勢的情況下,都擴張到了歐洲之外。最後,在十八世紀後期,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這大大提高了它開拓海外殖民地和阻撓拿破崙稱霸歐洲的能力。

  相對之下,在一八一五年以後的整整一個世紀中,沒有發生過冗長的聯盟戰爭。「歐洲協調」(Concert of Europe)架構中各主要國家的努力下,歐洲的戰略均勢得以維持,因為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或甘冒天下之大不韙,試圖建立霸主地位。在一八一五年以後的數十年中,各國政府主要關注的是國內政局的穩定和跨出本洲而朝其他大陸展開領土擴張行動(如俄國和美國)。這種相對穩定的國際局勢,不僅使大英帝國在海軍、海外殖民和貿易領域等方面的聲勢達到登峰造極,而且也促進了由其獨家開發的以蒸汽為動力的工業生產。然而,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工業化擴展到了其他國家和地區,並開始使國際權力的平衡偏離了那些老字號國家,而有利於那些既擁有雄厚資源和組織又能充分利用新生產工具和科技的國家。這一時期發生的一些重要戰爭(如克里米亞戰爭、美國南北戰爭和普法戰爭等)顯示,大凡戰敗的一方,都沒有將軍事組織加以現代化,也欠缺完善的工業基礎設施來支援龐大的軍隊和製造更多昂貴、精密的武器裝備,而這些武器裝備正足以改變戰爭的性質。

  因此,在二十世紀腳步逼近的時候,科技的進步和不平衡的成長速度使國際體系變得比五十年前更為不穩定。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一八八○年之後,全球列強紛紛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爭奪更多的殖民地,它們唯恐落於人後而展開了瘋狂的競爭。其二,各國在陸上和海上的軍備競賽有增無減。其三,各國政府出於備戰的需要,紛紛建立穩固的軍事聯盟。然而,在一九一四年以前經常發生的殖民地紛爭和國際危機的背景下,全球權力的平衡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實際上,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體系已持續了三個世紀之久,如今則受到了挑戰而光環漸褪。法國、奧匈帝國和剛完成統一的義大利等傳統歐洲強國漸漸地被拋在後面了。相形之下,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橫跨大陸的龐然大國卻後來居上,雖然沙皇俄國的效率仍非常低落。西歐各國中也許只有德國具有躋身未來世界強國之林的實力。而東方的日本一心一意要在東亞地區稱雄,並不想向遠處發展。因此,所有這些變遷必然帶給大英帝國相當大而終至無法承受的困難,使之更難以捍衛它的全球利益。

  雖然一九○○年後的五十年可視為兩極世界形成的時期,卻引起多次「中等強國」的危機(如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章題),所以整個體系的蛻變絕非風平浪靜。相反地,在慘絕人寰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意志帝國卻比沙皇俄國佔有相當的優勢,因為德國的工業組織和國民效率頗獲好評,而俄國雖然現代化的腳步很快,但仍很落後。然而,在戰爭初期的幾個月中,德軍在東部戰線取得了一些勝利之後,卻發現在西部戰線有被擊敗的危險,因為它的盟國在義大利、巴爾幹和近東的戰場上被打得落花流水。後來由於美國的軍事援助,尤其是經濟援助,西方協約國終於戰勝了敵對的同盟國集團。但是,最初的參戰國都耗盡了元氣。奧匈帝國土崩瓦解;俄國發生了革命;德國戰敗投降;而法國、義大利,甚至英國也因損失慘重而雖勝猶敗。唯一的例外是日本和美國。日本進一步擴大了它在太平洋地區的地盤;而美國到了一九一八年則已成為無可置疑的世界頭號強權。

  一九一九年後,美國迅速從國外撤軍,俄國的布爾什維克政權也奉行孤立主義政策。這使得國際體系和基本的經濟現實比本書所涵蓋的五百年的其他時期都更不協調。戰後,英法兩國的國力雖然已經由盛而衰,但仍佔據著國際外交舞台的中心。可是,到了一九三○年代,它們遭到了義大利、日本和德國等軍國主義國家的挑戰,其中德國稱霸歐洲的野心遠甚於一九一四年。然而,美國依舊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工業國家,史達林的俄國也正在迅速成為超級工業強國。因此,「中等」強國若不想處在這兩個大陸巨人的陰影之下,就必須盡快擴張。使這些國家進退維谷的是,擊退德日兩國挑戰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敗俱傷。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跌宕起伏,卻注定了他們的進一步衰落。軸心國雖然在戰爭初期節節勝利,但是因為他們與反法西斯同盟在生產資源方面的差距遠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終究難逃戰敗的命運。但是在被同盟國軍隊打敗之前,他們卻佔領了法國,並重創了英國。大英帝國的雄風從此一蹶不振。一九四三年,人們數十年前預言的兩極世界終於姍姍來遲,同時全球軍事力量的平衡再次趕上經濟資源的分布而趨於一致。

  本書的最後兩章討論兩極世界時期。在此期間,世界的兩極在經濟、軍事和意識形態上的確涇渭分明,在政治上則表現為多次的冷戰危機。美蘇兩個超級強權因掌握了核子武器和長程投射系統而實力倍增。這意味著目前的戰略景況和外交景況與一九○○年時已迥然不同,與一八○○年時更不可相提並論。

  雖說如此,強權興衰的過程並未停止。各國在成長程度和科技變遷方面所顯現出來的差異,仍然影響著全球經濟的平衡,而這種經濟平衡又逐漸地衝擊著政治和軍事力量的平衡。在軍事上,美蘇兩強從六○年代至八○年代始終佔有最重要的地位。實際上,由於兩國對國際問題的立場和看法南轅北轍,所以它們之間的軍備競賽不斷升級,這是其他中等強權無可匹敵的。然而,在這短短的數十年中,全球生產力平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在一九四五年之後的十年中,第三世界在全球製造業總產量和全球國民生產毛額中所占的比例極低,但此後卻不斷地膨脹。歐洲從戰時的大破壞中恢復過來,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組織。現在,中國大陸也正以引人注目的速度向前發展。戰後日本經濟的成長更是突飛猛進。據估計,它的國民生產毛額(GNP)已經超過了蘇聯。相形之下,美蘇兩強的成長率卻越來越疲軟不振。六○年代以後,他們在全球生產量和財富中所佔的比例大幅縮水。因此,如果單從各種經濟指數上看,世界顯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多極(multipolar)時代。由於本書的主要目的是探討戰略和經濟之間的互動關係,所以最後一章適時探討了目前的列強在軍事平衡與生產力平衡之間的落差,同時還指出了中國大陸、日本、歐洲共同體、蘇聯和美國這五大政治經濟「權力中心」各自面臨的問題和機遇。此五大權力中心也要盡力解決這些目的與手段糾葛不清的古老問題。不言而喻,強權的興衰史一點兒也沒有劃上休止符的跡象。

  由於本書涵蓋的範圍很廣,讀者顯然會基於不同的目的來閱讀本書。作者相信有些讀者將得到他們希望得到的內容,如對過去五個世紀以來的強權政治、經濟和科技的變遷對列強地位消長的影響,以及在平時和戰時戰略與經濟的互動關係做個廣泛又不失詳細的調查分析。顧名思義,本書對小國和小規模的雙邊戰爭不予討論。出於同樣的原因,本書(尤其是中間若干章)著重討論的是歐洲。這些都是本書的主題使然。

  對其他讀者,尤其是關注「世界體系」或戰爭發生之週期性型態的政治科學家來說,本書可能不盡如人意。為了避免誤解,在此必須釐清一點,本書不擬討論(諸如)康德拉季也夫(Kondratieff)關於經濟循環之景氣或衰退與大規模(或曰「系統的」)戰爭之間關係的理論。此外,本書也不詳細討論關於戰爭起因的一般理論,或戰爭是否容易由強權的興衰所引起之類的問題。本書也不是一部關於帝國理論和帝國如何統治,或帝國統治是否有助於國力的增強之類的理論專著。最後,本書對哪些社會形態和社會/政府組成形式能在戰時最有效地利用資源,也沒有提出一般性理論。

  反過來說,書中大量的資料對有關的學者無疑會有所幫助。但是,歷史學者(而不是政治學者)在進行理論探討時面臨的問題是,由於史料浩若煙海,錯綜複雜,很難得出「健全的」(hard)科學結論。因此,雖然有些戰爭(如一九三九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歸因於決策者害怕世界均勢正在發生的變化,但這一說明卻不適用於一七七六年(美國獨立戰爭)、一七九二年(法國革命戰爭)或一八五四年(克里米亞戰爭)發生的戰爭。同樣地,雖然我們可以說,一九一四年的奧匈帝國是「衰落中的」強權引發大規模戰爭的典型例子,但是我們還必須對當時「正在興起的」德俄兩個強權所扮演同等重要的角色提出說明。再者,由於史料常常是互相矛盾的,所以任何有關帝國的利弊得失和帝國統治是否受「權力/距離」比例的影響等一般理論,都可能產生時而肯定、時而否定的,陳腔濫調。

  儘管如此,如果我們擱置那些推測性的先驗理論,仔細地檢視過去五百年間「霸權興衰」的歷史記錄,當能得出一些結論。這些,結論通常是有確實根據的,不過要先承認任何時候都有個別的例外存在。例如,在國際體系中,各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和生產力平衡的變遷與他們的地位之間有一種明顯的因果關係。例如從十六世紀以後,世界貿易集中地由地中海轉向大西洋和西北歐,以及在一八九○年後的數十年中,世界製造業產品的集中地從西歐轉向其他地區。這是兩個極佳的例證。這些例子顯示,經濟力量的變遷預告新強權國家的崛起,而這些新興強權國家終究會對全球的軍事和領土秩序產生決定性影響。這正足以說明在過去數十年中,全球生產力的平衡點轉向「太平洋邊緣」地區之趨勢,不僅僅引起經濟學人的關注。

  歷史還告訴我們,從長遠看,一個強權國家在經濟上的起落和它成為重要軍事強國(或世界性帝國)的興衰之間,有著明顯的關係。其原因有二:其一,龐大的軍事組織有賴於經濟資源的支持;其二,就國際體系而言,財富和國力總是相對的。早在三百年前,德國重商主義理論家馮.霍尼希(von Hornigk)就曾寫道:

  一個國家富強與否,並不是看國家的富裕程度或財富的安全性而定,而端賴於其鄰國國力的大小和財富的多寡。

  在本書中,這種觀點將一再地獲得證實。例如,十八世紀中葉的荷蘭絕對比一百年之前更富有,但那時它已算不上是強國了,因為它的鄰國法國和英國已比它更富更強。一九一四年的法國也確實比一八五○年更強大,但是與強大得多的德國相比,就顯得黯然失色。同樣地,當今的英國所累積的鉅額財富及軍隊擁有的強大武器,皆非強盛的維多利亞女王時代中期所可比擬,但是這一點並無助於提高它的地位,因為它的產品在世界生產量中的占有率已從百分之二十五跌至百分之三。總之,一個國家如果相對強大,就沒有問題;反之,就會有麻煩。

  然而,這並不表示,一個國家的相對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的消長總是同時出現的。本書引述的史實顯示,一個國家相對經濟實力的拋物線和它的相對軍事/領土影響力的拋物線之間有一個明顯的「時間差」。這一點也不難理解。一個經濟正在發展中的強國(如一八六○年代的英國、一八九○年代的美國和今天的日本)總希望先富裕起來,而不願在軍備上花太多的錢。但是再過半個世紀,國家投資的輕重緩急次序就可能發生變化,因為經濟上的擴張必然會帶來許多海外義務(如對國外市場和原料、軍事聯盟的依賴,也許還仰賴軍事基地和殖民地)。另外,敵對強國的經濟可能正以更快的速度發展,並且也希望擴大在國外的影響力。於是,世界上的競爭愈演愈烈,市場上的股票價格不斷下跌,悲觀的觀察家預言經濟蕭條已經迫近,愛國的政治家則大聲疾呼民族「復興」。

  在這種多事之秋,強權國家可能會設法增加更多的國防經費,比起兩個世代之前高出甚多,卻仍然感到不夠安全,這純粹是因為其他強國成長得更快,越來越強大。例如,擾攘不安的一六三○年代和一六四○年代,西班牙帝國的軍費便遠遠超過了一五八○年代富裕的卡斯提爾時期。在愛德華七世(一九○一─一九一○)時代,英國在一九一○年的國防經費也遠高於英國經濟處於高峰時期的一八六五年,但是英國人並不覺得更安全。現在,美蘇兩強似乎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相對衰落的強權國家總是本能地增加「安全」投資,因而必然導致「經濟投資」的減少,並造成惡性循環。

  有關這五百年歷史的資料中,還可以得出另一個普遍性的結論,即爭奪歐洲或世界霸權的大規模聯盟的最終結局,與雙方所投入的生產資源的數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各國對西班牙─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十八世紀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以及本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都證明了這一點。最後,一場漫長難捱的戰爭是對交戰雙方相對力量的一種考驗。隨著戰爭時間和空間的延長,雙方資源的多寡將變得愈來愈重要。

  然而,我們也不應陷入經濟決定論的錯誤。雖然本書主要探討過去五個世紀中世界事務發展的「重大趨勢」,但是這並不應該認為,經濟決定一切,或者說經濟是決定每個國家成功與失敗的唯一因素,因為諸多的證據顯示,包括地理位置、軍事組織、民族士氣和聯盟體系等許多其他因素也可能對各國的相對實力發生影響。例如,在十八世紀,荷蘭「聯合省」(United Provinces)曾是歐洲最富庶的地區,俄國則最為貧窮,但是荷蘭衰落了,俄國卻崛起了。個人的愚行(如希特勒)和極強的戰鬥力(如十六世紀的西班牙步兵團和本世紀的德國步兵)也常常能影響一些戰鬥或戰役的勝負。但是,無可否認地,在一場曠日持久的強權國家戰爭中,勝利的果實往往屬於經濟基礎較為雄厚的一方,或者說,打到戰爭結束時還掌握著最後一個銅板的一方。本書引述的諸多事實將證明,這種說法雖然有些冷嘲熱諷,但本質上卻是正確的。而且,正是由於在過去五個世紀中各主要國家的權力地位與它們的相對經濟地位之間有這種相互依存的關係,我們才有必要探討當今世界的經濟和科技發展趨勢對當前的均勢可能會產生什麼影響。無可置疑地,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這只能是在一定的歷史環境限制下進行的。

  本書最初的原型是來自於著名的普魯士史學家蘭克(Leopold von Ranke)一八三三年發表的一篇關於「列強」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他概述了西班牙衰落之後國際權力平衡的起伏,並試圖說明有些國家異軍突起終至沉淪潦倒的原因。蘭克在文章的最後分析了當時的世界形勢,以及法國在拿破崙戰爭失敗後的國際事件。在史學家專業習慣的誘惑下,他在討論列強的「前途」時,也對不確知的未來世界提出了預測。

  寫一篇論述「列強」的論文是一回事,而寫一本這樣的書則是另一回事。我的初衷是寫一本「小品文式」的小書。我以為讀者都了解(至少粗略地了解)有關列強的各種背景知識。但是,當我把本書的前幾章草稿寄出去徵求意見,或與一些學者討論書中的一些主題時,才發現自己的想法有誤:大多數讀者最需要的是更多詳盡的背景知識,因為當時還沒有關於列強經濟和戰略均勢演變的論著。由於經濟史學家和軍事史學家尚未涉足這一領域,歷史事實本身才遭到忽視。本書中大量的史實正是為了填補這個重要空白。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99184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640頁 / 14.8 x 21 x 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4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 本書分類:> > >

內容連載

第一篇   前工業社會的戰略與經濟

第一章      西方的興起

史學家通常把公元一五○○年做為劃分近代和現代兩個時代的分水嶺,但是在當時,身處其境的歐洲人卻並未意識到他們的大陸即將統治大部分的地球。他們對偉大的東方文明知之甚少,且主要來自旅行者往往是以訛傳訛的故事。然而,他們對廣袤的東方帝國所擁有的神話般的財富和龐大的軍隊的印象還算是準確的。當他們與這些國家初次接觸的時候,一定覺得它們比西歐更為得天獨厚。事實上,與這些偉大的經濟文化中心相比,歐洲確實有些自慚形穢。首先,它既非世界上最肥沃的地區,亦非人口最稠密的地區;這兩方面由印度和中國各領風騷。

其次,從地緣政治學上看,歐洲「大陸」的形狀亦不甚佳。它的北面和西面為冰雪和大海所環繞,東面極易招致陸路入侵,南面則易受到戰略包圍。在一五○○年前後,這些現象並非杞人之慮。僅僅八年以前,西班牙的最後一個回教徒地區格拉納達,剛剛被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軍隊征服,但是這僅僅表示地區性戰役的結束,而不是基督教和回教兩大勢力較量的結束。一四五三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所引起的震撼仍然困擾著西方世界。該事件的意義似乎並不止於其本身,因為鄂圖曼土耳其人並未停止向前推進。到該世紀末,他們已經占領了希臘、愛奧尼亞群島、波士尼亞、阿爾巴尼亞和巴爾幹半島大部分地區。一五二○年代形勢更趨惡化。土耳其軍隊正在逼近布達佩斯和維也納。在南部,鄂圖曼戰艦也時時威脅著義大利的港口。教皇開始擔心君士坦丁堡的厄運很快會降臨到羅馬頭上。

儘管上述威脅是穆罕默德二世及其繼承者的總體戰略的一部分,歐洲人卻從未做出一致且有效的反應。歐洲既不同於鄂圖曼帝國和中國,也不同於蒙兀兒人即將在印度建立的統治,從未有過統一的歐洲和公認的領袖。歐洲僅僅是一些小國、貴族領地和城邦的大雜燴。當時,一些比較強大的君主國,如西班牙、法國和英國正在西歐崛起,但是它們都忙於內部紛爭,同時又互相仇視,因而未能結成與回教國家相抗衡的聯盟。
 

 

 

 

智能穿戴產品從誕生至今一直存在爭議,因為大家對於它的正確定位乃至未來形態都沒有統一意見。先不說細化功能,就錶盤形狀的選擇就足夠各種群體爭議半天。尤其在Apple Watch率先站立於矩形錶盤頂峰的前提下,安卓廠商對產品的外觀設計就更顯謹慎,甚至認為圓形錶盤會是他們生存下來的最優方案。回歸主題,這次OPPO Watch給本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大膽"——矩形方屏、頂級配置,乃至作為OPPO打入IoT智能生態的第一款產品就以1499元起售的價格面世。只不過,這種一步到位的方式卻更容易激起像我這種數碼產品愛好者的興趣,自發布那天起我就決定:盤它! 深入評測,到底如何進行? 使用幾天之後,筆者決定對OPPO Watch進行一次深度評測分享,從外觀設計、硬體參數,再到實際系統交互體驗、續航能力乃至差異化亮點進行一次全方位剖析,看看這接近兩千元的售價是否物有所值。當然,最重要的是要看看OPPO Watch能否撐起Android穿戴設備一邊天,以最強的姿態抗衡iOS產品。 ... 產品簡介以及一點購買指引 OPPO Watch目前提供的版本相對有限,主要分為41mm以及46mm兩種尺寸以及三款不同配色機型,售價1499元起。最簡單的購買指引就是女生選小尺寸版本,男生推薦選擇46mm錶盤,也就是筆者這次分享的版本。因為OPPO Watch屬於尺寸相對較大的表型,因此小女生不一定能輕鬆hold住。 ... 外觀設計:數碼產品味道較濃,從設計表明身份 如果大家對於開箱細節有興趣,不妨參考筆者上一篇關於OPPO Watch開箱文章,而這篇文章會更加傾向個人對於產品的真實體驗與個人見解。之前我也曾經說過,因為包括Amazfit、HUAWEI Watch、Amarini Watch以及努比亞阿爾法等同類產品都有購買經歷,所以本人對於這類穿戴產品的敏感度理論上會相對較高。在上手OPPO Watch的第一時間,筆者就能夠從其大致的外觀設計了解OPPO用意——是的,OPPO Watch就是一款智能數碼定位傾向產品。 之所以如此定義,其實最大的標識就在於OPPO Watch捨棄了傳統手錶產品必備的圓形錶冠設計,改用為數碼味道更重的實體條狀按鍵,相信愛好鐘錶收藏的朋友也肯定深有其感。 ... 在外觀確認之後,相信大家最為關注的就是OPPO Watch上手感覺,那麼就從錶帶開始說起。採用氟橡膠材質,OPPO Watch錶帶實際體驗與我們熟悉的普通矽膠以及TPU材質並不一樣,其細膩感更強之外,最重要的是輕量化以及透氣性更佳,就算在劇烈運動之後手腕的水汽也能夠輕鬆排去,這是氟橡膠材質帶來最大的優點;當然,缺點同在,這條錶帶對於粉塵的沾染也是十分敏感,幸好清潔也是相對輕鬆的。 佩戴方面,OPPO Watch加入運動型手錶主流的卡扣+固定環方案,通過兩段式佩戴相對於傳統卡扣或者卡針的方式顯然更為方便,完全不需要其他人輔助。如果硬是要細說一番,那大概就是該款產品體現了OPPO對於產品設計的用心以及人文關懷,但更多的會是表現OPPO對於智能生態的決心體現。 ... 或許OPPO推出的一鍵拆卸方式可能在大家眼中也並非太大的亮點,但經歷過多款智能手錶的筆者就表示非常欣喜了。縱觀此前各種"理工男思想"的智能手錶產品,他們依然不願意放棄追求最舊式的錶帶更換方式,更有甚者,還保留了頂針式打孔(必須藉助專業工具方能拆卸)。正因為這樣,OPPO Watch給我帶來的愉悅感在開啟設備之前就產生了。 ... 表殼背面擁有包括環境光、陀螺儀、地磁、電容&心率以及氣壓,足足加入了五顆密密麻麻的傳感器,加上底部的無線充電觸點真心讓人犯起了密集恐懼癥。然而,OPPO Watch採用成本相對高昂的陶瓷材質,就讓這些密密麻麻的傳感器以及按鈕都顯得"無感"。傳感器等模塊區域肉眼可見的凹凸感,居然從戴上手的一刻就瞬間消失了,可見這塊手錶的人體工學設計同樣花了不少心思。 ... 而關於OPPO Watch這塊螢幕相信也無需太多介紹,3D柔性曲面、AMOLED材質、1.91英寸(46mm版本)、既符合視網膜也能夠控制功耗的326PPI參數,各項已經做到了同類產品的頂峰。實際觀感方面,OPPO Watch螢幕色彩表現大概是目前市面同類產品的最極致水平,尤其AMOLED材質特性之下,沒有反光散射的純黑背景顯得非常舒適。另外,同樣由於材質特性,OPPO Watch實際螢幕顆粒感還是存在的,尤其是眼睛對於越小尺寸螢幕的專注度會變得越高的情況下,顆粒相對明顯。 關於外觀顏值筆者也不多評論,因為大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審美。而從實際佩戴舒適度以及產品工藝材質出發的話,OPPO Watch則很好地繼承了OPPO在智慧型手機的優良傳統,實物質感與手感都非常到位。 ... 健康APP:通用性強,足夠簡潔到位 我們必須看到一個重要方向,OPPO Watch自帶高通驍龍芯+Apollo雙晶片,並且支持eSIM通訊,擁有藍牙、WiFi、NFC、雙GPS等獨立模塊,嚴格來說它就是一款能夠獨立運行的產品。因此,打造相關APP也就必須做到充分的拿捏,也必須將自主權留給手錶,不能對後者有過多的參與。 而OPPO對於"健康"這個APP的拿捏確實十分到位,因為手錶並非該APP的首頁項,甚至功能細節也傾向做手機與手錶之間的互通互聯,而非將OPPO Watch作為智慧型手機的附屬品。 ... 除了錶盤管理等常規操作之外,健康APP主要可以將智慧型手機的APP通知投送到OPPO Watch當中,並且能夠進行一定的健康設置。如果你是OPPO智慧型手機用戶,相信也看得出筆者連接OPPO Watch的並非同品牌手機。是的,健康APP支持任意Android手機進行下載安裝,但目前他們似乎沒有支持iOS系統的意向,可謂建立Android智能穿戴生態的立意非常堅決了。 ... 交互體驗:獨立系統深入定製,告別不便與bug 相信不熟悉安卓智能穿戴產品的朋友對於這個標題肯定感到詫異,什麼叫"告別不便與bug"?其實谷歌在很早之前就希望能夠打開智能穿戴市場,但無論Android Wear還是Wear OS始終都沒有任何突破,各個廠商也被谷歌系統牽著鼻子往前,使用這個充滿bug更從來不談節氣地的系統。這次OPPO為了OPPO Watch特意重新推出ColorOS Watch定製系統,對功能、底層、交互都做了充足的優化與簡化,最重要的是加入更多符合國人使用習慣的交互邏輯。簡單來說,OPPO Watch整體系統交互就像是一臺濃縮的智慧型手機。 ... ColorOS Watch整體風格傾向簡潔,而黑底加上合理的配色就讓圖標UI顯得更加舒適,同時突顯AMOLED螢幕的優勢。有意思的是,ColorOS Watch貫徹了當年羅永浩曾經強烈提出的"去文字化"理念,圖標去除文字之後確實能讓小尺寸錶盤視野變得更大。當然,就算對於常見APP圖標敏感的用戶,也必須通過逐一打開各個程序來確定各自的具體功能,也就是說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 ... 另外,就如標題所說,ColorOS Watch確實是在盡力簡化智能手錶的操作交互。相對於傳統"長按+編輯"更換錶盤的形式,OPPO Watch直接將左右滑動都交給了錶盤切換,喜歡收集數字錶盤的朋友肯定會覺得非常nice。 ... 繼承ColorOS一貫好口碑的審美,OPPO Watch內置的原生錶盤普遍有著高顏值。響應生態建設,包括Art+等錶盤就能夠與OPPO手機主題商店進行互通。此外,每個錶盤通過AI改變顏色搭配都可以進行二次修改,可玩性與新鮮感並存。 ...... 而兩個實體按鍵的功能也分工明確,功能按鍵負責主頁(打開與返回主頁)功能,而電源按鍵則可以作為快捷功能呼出按鈕。綜合上述兩大不同功能,大概就可以解釋為什麼OPPO Watch必須保留兩個實體按鍵了。 ...... 交互邏輯方面,上劃呼出通知欄、下滑打開快捷按鈕的模式也與智慧型手機一貫邏輯接近。不過目前消息通知也並不支持一些諸如股票等常用信息駐留預覽,快捷功能按鈕也沒有提供額外的功能排列編輯,顯得有些單薄。 另外,讓筆者比較不爽的是,只要沒有開通eSim,一個碩大的紅色標記(系統菜單左上角綠色標記)就時刻出現,讓這緊缺的螢幕面積變得更加捉急了。 對於資深的數碼玩家,相信OPPO Watch最為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菜單層級極限控制。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幾乎看不到需要點三次以上才能進入的系統設置項。僅二級的菜單無論操作效率再到操作舒適感都得到提升,光這一點就足以將一種採用原生Wear OS的產品甩一條街! ... 前面筆者也多次提及,OPPO Watch應該被定義為一款獨立終端產品。包括WiFi(2.4G/5G)自主連接、藍牙(4.2)配件連接以及內置的GPS模組都足以讓你脫離手機單獨使用。當然,OPPO對於這塊手錶的使用頻率控制也顯得謹慎,諸如瀏覽器、備忘錄這些需要大量操作與文字輸入的應用暫未提供。 ... 關於OPPO Watch的亮屏方式、時間也是不少人關注的重點,這裡就一次過解惑吧。OPPO Watch支持常見的抬手亮屏,並且基於AMOLED螢幕省電特性同樣無縫支持點擊螢幕亮屏;此外,在強大的傳感器支持下,自動亮度/手動亮度調節都一一具備,而系統支持最長亮屏時間為60秒,這些功能均交給用戶自主開啟/關閉,自由度足夠。但是,或許考慮到續航問題,目前並沒有發現螢幕常亮功能。 ... 因為擁有獨立的揚聲器以及麥克風,OPPO Watch支持Breeno語音交互,同時能夠通過語音喚醒。儘管目前可互動範圍有限,但這也是一個建設IoT生態的重要入口,也是OPPO Watch成為智能中樞的重要保證之一。 ... 運動達人必備,包含大量健康相關功能 OPPO Watch擁有心率傳感器,可以進行心率的實時測試以及提供日常/運動心率預警功能——是的,部分友商產品光靠該功能就足夠撐起半個發布會,乃至一個完整的健康智能手錶生產線。 ......... 由於OPPO Watch所含的運動健康功能實在過於豐富,筆者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大概會是其"強迫癥式"的運動檢測功能。我們可以通過OPPO Watch設定運動時間、次數監測,數據的詳細記錄以及全方位的運動提醒。據悉OPPO選擇國家體育總局獨家合作方GoMore作為技術支持,提供專業的AI運動算法、動作演示以助力運動方案定製。摳細節的OPPO,甚至連深呼吸鍛鍊也拿出來作為單獨APP"監督"用戶要熱愛運動、注意健康、擁抱生活…… ... 通訊能力:聊聊對軟體擴展與eSIM的看法 ColorOS Watch擁有獨立的軟體市場,但目前APP數量並不算太多,通訊應用也只有QQ(沒有微信)。關於智能手錶僅兼顧消息提醒還是做到雙向互動社交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而筆者個人也沒有100%的看法。或者,廠商需要去做的大概是把選擇權留給用戶,而他們自身只要盡力完善相關軟體生態即可。 ... 至於eSIM,由於體驗時間有限筆者也沒有進行更深入的體驗,而獨立通訊模塊的加入就是讓OPPO Watch擁有更可能,甚至脫離智慧型手機獨立運行。OPPO這一次也是顯得十分良心,因為全版本OPPO Watch均支持eSIM通訊功能,消費者就無需為是否選擇行動網路版本而糾結,也不用擔心會落下一些差異化體驗了。 ... 而全功能NFC模塊其實也屬於通訊的一部分,對於一款智能手錶,OPPO Watch其實只需要支持交通卡就基本足夠了。或許OPPO Watch的近場通訊功能在大多數場景會作為無NFC功能智慧型手機的補充,其實就連內置的支付寶二維碼支付功能其屬性也十分接近。 ... 充電與續航:算是讓行業邁進一步 OPPO Watch的充電方式與市面上大多數產品一樣,需要特殊的觸點式充電底座作為支持,這也就意味著出門在外大家還是得增加一件需要攜帶的配件。區別於常見的5W充電,OPPO推出Watch VOOC閃充方案,其功率達到了7.5W(5V/1.5A),對比之下確實也有50%的提升。就像萬年不變的剃鬚刀充電效率那樣,為了保護那顆小體積以及小容量的電池,合適的充電速度基本就能夠滿足消費者了。 ... 充電效率實測,OPPO Watch從0%到100%充滿時間大約為80分鐘,與官方宣傳的75分鐘基本接近。值得注意的是OPPO Watch充電速度相對平穩,並不會出現智慧型手機那種"先快後慢"的邏輯,因此日常較為著急的朋友得多多注意及時充電了。 ... 續航測試方面,OPPO Watch理論續航時間約40小時,而實際測試肯定存在差異。筆者發現OPPO Watch耗電大戶會是功放以及WiFi模塊,兩者打開之後耗電明顯上升,而AMOLED螢幕的耗電值則因為其材質特性比想像中更為理想。如果日常使用的話,其續航時間大約在一天半左右,而重度使用可能3小時就能將其電量完全耗盡,筆者這裡強烈建議各位如果中重度使用的話,儘量做到一天一充吧。 ... 此外,OPPO Watch還有基於一顆低功耗Apollo晶片的長續航模式,打開該模式之後它只會保留通知、計步、心率以及NFC功能,並在錶盤上直接用數據提示。用戶可以使用電源鍵進行切換,或者手錶電量剩餘20%以下系統也會提示開啟。相對於競品省電模式功能一刀切的做法,OPPO Watch還是選擇保留基礎功能以免丟失智能手錶的核心作用,也算是一種行業新思路。至於超長續航測試,由於筆者上手OPPO Watch時間目前無法達到官方理論的21天,這裡暫時就不詳細提供了。 ... 戳中本人痛點:自定義圖片錶盤 上文也曾經說到OPPO Watch內置錶盤已經足夠好看,但更能戳中筆者痛點的,還有這個可自定義圖片錶盤的功能。如果你在官方資源硬是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那款style,那麼自定義照片就讓OPPO Watch帶來無限的玩法,不信你看看: ......... 通過智慧型手機壁紙、生活實物以及智能手錶的壁紙統一聯動,OPPO Watch可以給使用者最佳的搭配調性,也讓這個小物件能夠快速融入屬於自己的生活。 ... 深度使用總結:完成度足夠高的旗艦產品 與之前的開箱分享一樣,本人對OPPO Watch的總結依然是"完成度足夠高的產品"。但經過深入體驗之後,它還多出了旗艦標籤:可能是Android智能穿戴生態最好的螢幕、到位的做工與產品質感、足夠接地氣的定製系統與交互邏輯,還有大量傳感器以及eSIM帶來的豐富功能擴展。可能大家會發現筆者並沒有在體驗內容回應標題的"黑科技",其實,將業界各項頂尖的硬體技術以及優化能力集於一身,OPPO確實讓OPPO Watch成為一款能夠獨立於智慧型手機運行的完整產品,這就是它制勝的"黑科技"。留給用戶最大的自由選擇權,OPPO甚至做到讓產品快速融入大眾生活,讓人有一見鍾情的感覺。 就像平板電腦市場一樣,人們總希望能夠有一款基於Android系統的產品能夠扛起生態大旗,而這次OPPO一步到位的產品設計選擇就為此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當然,擁有頂級的硬體其實還不足夠,接下來OPPO肯定會快速打開IoT智能生態市場,推出更多周邊產品。而OPPO Watch的持久體驗能否讓大家滿意,就看OPPO能否將其打造為最便捷的IoT智能中樞了。

 

 

WEFV2626EFCEYYYB15VEF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MJAAQ3B.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0561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台中東區耳下三公分修剪專業剪髮推薦髮廊台中西區油頭的露額側分髮型學生染髮推薦髮廊大里氧氣瀏海學生染髮推薦髮廊潭子頭髮燙捲
台中中區電棒燙 大里髮廊推薦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台中剪髮燙髮推薦后里齊耳瀏海短髮推薦髮型設計工作室 后里英倫油頭專業剪髮推薦髮廊 台中男士理髮推薦太平專業染髮燙髮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神岡英倫油頭學生染髮推薦髮廊 灰色霧感台中染髮推薦新光三越附近髮色去色處理上班族染髮推薦髮廊 大雅霧感染髮推薦染髮店 台中北區美髮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大家都在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